聚农园 - 聚农业知识,为三农服务

玉米大斑病的发生与防治(玉米大斑病病症)

时间:2023-01-26 14:50:00编辑:聚农园来源:农业知识当前位置:首页>>种植技术>>玉米

玉米大斑病的发生与防治

玉米大斑病的发生与防治

玉米是我国主要三大粮食品种之一,又是畜牧业生产的主要原料,被料之王”。在影响玉米生产的各类因素中,病害因素随着玉米生产的发展呈现上升趋势。玉米大斑病是目前公主岭市玉米生产中经常遇到的主要叶斑病害之一,此病害曾在公主岭市玉米生产上造成过不同程度的危害。尤其是今年的特殊气候条件,发生面积较大,其中先玉335发生较为严重。

玉米大斑病是大斑突脐孢菌,有性态为大斑刚毛球腔菌引起的以叶部产生大型病斑症状为主的玉米病害,又称条斑病、煤纹病。近年随着栽培技术的不断变革、单一抗性品种的大面积种植,病菌生理小种发生变异并趋于多元化,大斑病又有回升趋势,一般减产10%左右,严重地块达到30%~50%。该病主要发生在玉米抽雄以后,一般与品种、气候条件(尤其是7、8月份降雨多易发病)、肥料(供应不足发病重)有关。发病时下部叶片首先发病并迅速向上部叶片扩展,在叶片上产生大量病斑,影响植株的光合作用,造成籽粒灌浆不足,导致减产。

一、危害症状

主要危害玉米叶片,严重时苞叶和叶鞘上也可见连片病斑。常由植株下部叶片先开始发病,向上扩展。发病初期,叶上出现水浸状青灰色斑点,以后逐渐沿叶脉向两端扩展,形成中央黄褐色、边缘褐色的梭形大斑,一般大小为50~100毫米×5~10毫米,有些病斑可长达200毫米。叶片上病斑多时,常导致整叶枯死。湿度大时,病斑在叶正反两面产生大量灰黑色霉层,即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病斑能结合连片,使植株早期枯死。

二、发生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在病残体内外越冬。田间传播发病的初侵染菌源主要来自玉米秸秆上越冬病组织重新产生的分生孢子。孢子借风雨和气流传播。玉米大斑病的流行除与玉米品种感病程度有关外,还与当时的环境条件关系密切。温度20~25℃、相对湿度90%以上利于病害发展。气温高于25℃或低于15℃,相对湿度小于60%,持续几天,病害的发展就受到抑制。从拔节到出穗期间,气温适宜,又遇连续阴雨天,病害发展迅速,易大流行。土壤肥力差,玉米孕穗、出穗期间氮肥不足发病较重。低洼地、密度过大、连作地易发病。6~8月份气温大多处于发病适温范围,因此这3个月的降雨天数和降雨量是发病轻重的决定因素。如田间病斑出现较晚的年份,不论后期气候条件如何,大斑病的发生都不会太重。品种间抗病性差异很大。目前已发现Ht1、Ht2、Ht3、HtN、HtP五个显性单抗性基因,抗性相对稳定。自交系8112、5003等为高感。

三、防治方法

①种植抗病品种。根据各地的优势小种选择抗病品种。筛选出抗病品种:农玉3,金园96-9,科泰18,潞玉13,平安14,四单136,屯玉2,屯玉42,屯玉88,铁单20,益丰39,原单29,合玉19,利民15,农大610,东单80,吉单34,郝玉8,军单8,银河101,丰田9等共21个品种,可以作为大斑病高发区或常发区域参考选择应用。

②减少菌源。发病初期,及时摘除病株底部病叶并带出田间销毁;秋收后清除田间遗留的病残体,集中烧毁,或深耕深翻,压埋病原,促进植株残体腐烂。

③加强田间管理。增施有机肥,增施磷钾肥,科学排灌,合理安排株行距提高田间通风透光能力,降低田间湿度,促使玉米健壮生长,增强抗病力,有助于延缓病害发生过程。土壤有机质含量低、通透性差的单作田及玉米多年连作田有利于该病发生。

④化学防治。发病初期应及时打药,常用药剂有75%的百菌清可湿性粉剂300-5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抽雄期连续喷药2-3次,每次间隔7-10天。

以上就是关于玉米大斑病的发生与防治 更多农业知识请关注聚农园。



本文标签: 玉米大斑病的发生与防治 玉米大斑病的发生与防治方法
免责声明:本文由互联网用户贡献,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本站不拥有图片、文字所有权,不承担任何相关法律责任。若发现有涉嫌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邮件至3132238508#qq.com(#改为@)举报,一经查实将立即删除。转载本文注明出处:http://www.junongyuan.com/yumi/1391.html

上一篇:玉米拔节期管理措施(玉米拔节期管理技术要点)

下一篇:玉米大豆间作套种技术(玉米与大豆间作套种)

玉米本月排行

玉米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