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一个专业的泥鳅怎养资源网站,致力于为{输入关键词者}提供最新、最全面的知识和信息。无论您是一位有经验的泥鳅怎养专业人士,还是一位新手,我们都能为您提供帮助和支持。我们的网站内容包括动物的饲养、营养管理、疾病控制、泥鳅怎养等方面的知识和技术。我们的目标是帮助{输入关键词业者获得最大的生产效益和商业成功。
泥鳅怎样养殖
养殖泥鳅要注意什么?
1、消毒:在鳅苗放养前进行鳝池消毒 消毒时间应定在鱼苗放养以前的5-7天,因过晚可能鱼池留有残毒,过早易重新滋生细菌。
在消毒时池水保持一定水位,并确保水、水草和池都被消毒完全。 2、鳅种:在鳅种的选择上要十分注意。
平原湖区中收集的野生苗种,丘陵、山区地带的野生苗种则不宜养殖,且以人工繁育的鳅苗为最zui佳。 此外,选择鳅苗时一定要保证鳝种个体的健康,淘汰伤bing的个体,否则极易造成鳅苗相互感染致死。
3、防逃:经常检查、维修泥鳅池的防逃设备。雨天特别是大雨天气时,及时排水,防止泥鳅从排水孔逃出。
4、水质:要有良好的水域环境。你的养殖面积较小,要特别注意保持良好的水域环境,一般水色应为油绿色或茶褐色。
如发现水质恶化,要及时换水。 5、饵料:泥鳅吃饵料有一定的固定性,突然改变饵料种类,泥鳅会拒食,影响正常生活生长。
如确实需要改换饵料,应逐渐减少原饵料的比例,同时增加新换饵料的比例来调整。 6、防暑和越冬工作:要注意保持池泥温润、温暖,防止泥鳅冻伤、冻死。
此外,要注意防止老鼠等的危害。 7、预防:养殖主要的就是以防为主,防重于治的观念。
。
买回的泥鳅要怎么养?
泥鳅滑溜溜的身体,圆头圆脑的外型很可爱。泥鳅常常是我们餐桌上的美食,很多人都知道泥鳅可以吃,但不知道泥鳅也可以作为观赏的动物。无论是家庭少量饲养泥鳅,还是专门的饲养场养殖,饲养泥鳅也有很多需要注意的事项。
一、泥鳅饲养要点:
1.泥鳅属温水性鱼类,生活在15—30℃范围内,饲养在最适24—27℃的水温范围。
2.雌雄泥鳅的鉴别方法,可观其外表:雄的头尖,胸鳍窄长,身体与尾端一样粗细,尾尖上翘鳍条基部有一骨质薄片;雌的头呈椭圆平型。雌鳅的产卵力极强,一条雌鳅初夏至初秋能产4000粒以上的卵,一般年产2—3次,产卵万粒以上。
3.由于泥鳅属杂食性鱼类,所以无论米糠,或者麦、蝇蛆都可以作饵料投喂,一般日投三次即可。投喂量一般据采食情况自行确定。
4.泥鳅的饲喂过程中,可以适当地补施些有机肥,但在施肥时,一定不能过多过频,并且要勤换池水,一般10—15天换水一次。
5.要捕获泥鳅,首先要把池水放干,采取捕大留小的办法,以确保池内有一定数量的鳅苗,利于继养和高产。
6. 随着鳅种的生长,逐渐加深水位到应有的深度,平时浅一些,炎热高温时可加深一些,并经常注入新水,保持良好的水环境。
7. 秋末冬初,水温降至10℃~15℃,泥鳅摄食量降低,即可进行捕捞。
二、饲养泥鳅常见错误:
1、泥鳅和黄鳝切莫混养一池,因为黄鳝要吞食泥鳅。有些养鳝池投放泥鳅是避免黄鳝互相缠绕在一起。
2、饲养泥鳅的器皿要够高。如果是用池饲养,那池的边缘壁一定要高出水面1.5尺左右,因泥鳅好动,以防窜逃。
3.不分季节,随便养泥鳅。“夏至”是养殖投放的最佳期,要抓住时间放种苗,而且泥鳅也有冬眠的习惯。
4.不更换饲养泥鳅的水。我们要定时向池中注入新水,如果发现泥鳅冒顶吞食空气或浮头嚎水,就应立即注入新水,也可用气管池中打气,以缓解水中缺氧。
家养泥鳅怎么养
庭院养殖
农户利用房前屋后的废弃池塘、低洼地等进行修正、改建,发展庭院养鳅,实践证明,它具有方法简单、饲料来源广、养殖成本低、饲养管理方便等优点,是农民发展家庭副业、致富奔小康的一条好门路,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笔者现将庭院养殖泥鳅技术要点总结如下: 一、鳅池建设 鳅池宜选择在地势较为平坦、通风向阳、进水和排水都比较方便、便于管理的地方,形状可多种多样,一般来说以长方形、东西走向较好。鳅池面积因养殖方式及养殖水平不同而异,一般来说,庭院养殖使用的鳅池面积为50平方米~80平方米,池深1m~1.5m。鳅池可用砖、石等材料砌成,壁顶设压口,压口向池内延伸出5cm~6cm。池底中央设有排水口,水管直径1.5cm左右,同时在池边设有溢水口1个,以便控制水位。出水口与溢水口应用铁丝网罩住,以防逃苗。鳅池内可种植一些水草,如水花生、水葫芦等,以改善水环境,降低水温,另外,还可在鳅池周围种植一些葡萄或丝瓜等攀援植物,夏季可以为泥鳅提供遮阳纳凉的场所。 二、苗种放养 鳅种放养前7天~10天,用生石灰0.2kg/平方米彻底清塘;5天~7天后,蓄水10cm~20cm,施用10kg/亩~15kg/亩的有机肥与无机肥混合物培育水体中的基础饵料生物。放养的鳅种要求规格整齐、体质健壮、肌肉丰富、无病无伤、体色鲜亮,放养密度应根据池塘条件、饲料来源、管理水平而定,一般情况下,规格为体长5cm~7cm的鳅种的放养密度为80/平方米~100尾/平方米,同时可在鳅池中搭配放养5尾/平方米~8尾/平方米的鲫鱼。 三、饲料投喂 泥鳅为杂食性小型鱼类,饲料来源很广,水蚤、蚯蚓、蝇蛆等是泥鳅天然的饵料生物,在人工养殖条件下可投喂米糠、豆饼、豆渣、血粉、麦麸等。泥鳅的摄食量与水温密切相关,3月的日投喂量为泥鳅总体重的1%,4月~6月的日投喂量为泥鳅总体重的4%,7月~8月的日投喂量为泥鳅总体重的1%,9月~10月的日投喂量为泥鳅总体重的4%。投喂方法是在鳅池中搭建饲料台,将饲料投放在饲料台上,饲料要求新鲜、无污染、无腐烂、无变质,投喂时间一般在上午9时左右,投喂量以泥鳅在3小时~4小时内吃完为准。成鳅期,饲料投喂量应根据天气情况和泥鳅生长、摄食情况等作出适当调整。残饵要及时清除。 四、水质调控 鳅种刚入池时,池水水深保持在10cm~20cm;以后随着鳅种的生长,逐渐加深水位到应有的深度,平时浅一些,炎热高温时可加深一些,并经常注入新水,保持良好的水环境。天气闷热时,池水易缺氧,如发现泥鳅游到水面吐食空气,应及时添注新水或采取增氧措施。 五、日常管理 要做到“二防、二勤、三早、四看”,即:防逃、防病;勤巡塘、勤作日记;早清塘、早开食、早放养(延长泥鳅生长期);看泥鳅活动和摄食情况、看天气变化情况、看水质变化情况、看季节变化情况等决定饲料投喂量。 六、病害防治 力争做到无病早防、有病早治。定期用生石灰、漂白粉全池泼洒,可以改善水质和预防鱼病的发生。要及时清除鳅池中的水蛇、水老鼠等敌害生物。 七、捕捞 秋末冬初,水温降至10℃~15℃,泥鳅摄食量降低,即可进行捕捞。一般多采用排干池水进行人工下池捕捉的方法。
家庭·泥鳅怎么养
泥鳅 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 属鲤形目,鳅科,花鳅亚科,泥鳅属。
英文名:Oriental weatherfish 。 体细长,前端稍圆,后端侧扁。
吻突出,眼小;口小,下位,呈马蹄形。唇软而发达,具有细皱纹和小突起。
头部无细鳞;体鳞极细小,;体表粘液丰富。背鳍无硬刺,起点在腹鳍起点上方稍前;尾鳍圆形,尾柄上、下方有窄扁的皮褶棱起。
体灰黑,并杂有许多黑色小斑点,体色常因生活环境不同而有所差异。 泥鳅喜欢栖息于静水的底层,常出没于湖泊、池塘、沟渠和水田底部富有植物碎屑的淤泥表层,对环境适应力强。
泥鳅不仅能用鳃和皮肤呼吸,还具有特殊的肠呼吸功能;当天气闷热或池底淤泥、腐植质等物质腐烂,引起严重缺氧时,泥鳅也能跃出水面,或垂直上升到水面,用口直接吞入空气,而由肠壁辅助呼吸,当它转头缓缓下潜时,废气则由 *** 排出。每逢此时,整个水体中的泥鳅都上升至水面吸气,此起彼伏,故西欧人对它有“气候鱼”之称。
冬季寒冷,水体干涸,泥鳅便钻入泥土中,依靠少量水分使皮肤不致干燥,并全靠肠呼吸维持生命。待翌年水涨,又出外活动。
由于泥鳅忍耐低溶氧的能力远远高于一般鱼类,故离水后存活时间较长。在干燥的桶里,全长4-5厘米的泥鳅幼鱼能存活1小时,而全长12厘米的成鱼可存活6小时,并且将它们放回水中仍能活动正常。
泥鳅多在晚上出来捕食浮游生物、水生昆虫、甲壳动物、水生高等植物碎屑以及藻类等,有时亦摄取水底腐植质或泥渣。泥鳅2冬龄即发育成熟,每年4月开始繁殖(水温18℃),产卵在水深不足30厘米的浅水草丛中,产出的卵粒粘附在水草或被水淹没的旱草上面。
孵出的仔鱼,常分散生活,并不结成群体。 除西部高原地区外,我国自南到北各处都有此鱼生长。
泥鳅个体虽小,但其分布甚广,任何水域中都有,一年四季均可捕捞。其生命力强,资源丰富,还是一种营养丰富的小水产品。
泥鳅肉质细嫩鲜美,每百克可食部分的蛋白质含量高达18.4-22.6克,比一般鱼类高;还含有脂肪2.8-2.9克,热量100-117千卡,钙51-459毫克,磷154-243毫克,铁2.7-3.0毫克,以及维生素B1、B2和烟酸。多食泥鳅有治疗疾病之作用。
泥鳅性味甘、平。《医学入门》中称它能“补中、止泄”。
《本草纲目》中记载鳅鱼有暖中益气之功效;对解渴醒酒、利小便、壮阳、收痔都有一定药效。它对肝炎、小儿盗汗、痔疮下坠、皮肤瘙痒、跌打损伤、手指疔疮、阳萎、腹水、乳痈等症均有良好的疗效。
其常见的药用食法主要有三种: 1、取适量泥鳅放在清水中,滴入几滴植物油,每天除去污水,换入清水,待它排去肠内泥水污物后洗净入锅,文火烘干,研末备用。服时每次取5克,温开水送下,一月三次。
此法对急慢性肝炎都有疗效;还可治黄疸、保肝、促使肿胀的肝脾回缩。 2、用活泥鳅适量,按上法处理后,与等量的鲜活虾煮汤食用,可以治疗肾虚引起的阳萎。
3、每次取活泥鳅200克,用花生油煎至透黄,加入适量的水和盐,煮熟后食用,具有补脾、壮肾和健胃之功效。 泥鳅的粘液内服可治小便不通、热淋;外用能治白癣与漆疮(因漆中毒而生的皮肤病)。
【别名】鱼鳅 【来源】鳅科动物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 (Cantor)的活体及粘液。四季可捕捉,洗净即可。
【性味归经】甘,平。 【功能主治】补中益气,利尿除湿。
用于急、慢性传染性肝炎,水肿,皮肤瘙痒,痔疮下坠。 【用法用量】 2~3钱,每日3次,研粉服;或1~2两炖汤服。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养殖技术】 泥鳅(Misgurnusanguillicaudatusontor)属鲤形目,鳅科。泥鳅被誉为“水中人参”,其味道鲜美,肉质细嫩,营养丰富,“泥鳅钻豆腐”是闻名中外的传统名菜。
在医药上也具有较高价值,是我国外贸出口的重要水产品这一。泥鳅因其适应性强、疾病少、成活率高,且繁殖力强、运输方便、饵料易得,已成为重要的水产养殖品种。
现就泥鳅的苗种培育、池塘养殖、稻田养殖、病害防治以及捕捞、运输等技术要点作一简单的介绍。 1苗种培育 1.1池塘条件 苗种培育以土池为好,面积以30~100?为宜,池深40~60cm,池中开挖鱼溜,以利其栖息和避暑防寒,池埂池底夯实,进、排水口设拦鱼网,池底铺垫15~20cm淤泥层,池中投放浮萍,覆盖面积约占总面积的1/4。
1.2清塘培水 鳅苗下池前10d,用生石灰20~30kg/100?带水清塘消毒。消毒后施300~400kg/667?腐熟的人畜粪作基肥培水,池水加至30cm。
待水色变绿,透明度15~20cm后,即可投放鳅苗。 1.3苗种放养 鳅苗出膜第2天便开口进食,饲养3~5d,体长7mm左右,卵黄囊消失,营外源性营养,能自由平泳,此时可下池进入苗种培育阶段。
鳅苗的放养密度以800~1000尾/?为宜,有微流水条件的可适当增加。注意,同一池中要放养同批孵化规格一致的鳅苗,以确保苗种均衡生长和提高成活率。
1.4饲养管理 刚下池的鳅苗,对饲料有较强的选择性,因而需培育轮虫、小型浮游植物等适口饵料,用50目标准筛过滤后,沿池边投喂,并适当投喂熟蛋黄、鱼粉、奶粉、豆饼等精饲料。鳅苗体长达到1cm时,已可摄食水中昆虫、昆虫幼体和有机物碎屑等食物,可用煮熟的糠、麸、玉。
十亩田的泥鳅养殖需要投资多少钱,
一亩稻田改造费用在500元左右,一亩稻田可养殖600斤(3万条)条泥鳅。泥鳅市场价格10~15左右,按10元/斤计算,约6000元。经过6—8个月的饲养,重量可增加3~5倍,按4倍计算,亩产量可达2400斤左右。饲养成本在7000元(包括药物)。 具体情部况你可以到东方水产教材网去了解。
鳅苗投资:3-5公分的 29元/斤 200-300条/斤 每亩投放400斤 6-7公分的 28元/斤 150-180条/斤 每亩投放450斤 8-10公分的28.5元/斤 130-150条/斤 每亩投放500斤 种鳅 15-25公分 68元/组 15条/组 9母6公 每十平方投放1组
每亩总投资成本:500+6000+7000=13500元。年产值31200元,一亩稻田养殖年纯利润均在15000以上。十亩田你自已计算!祝你成功!
泥鳅怎么繁殖
泥鳅为多次性产卵鱼类。
在自然条件下,4月上旬开始繁殖,5一6 月是产卵盛期,一直延续到9月还可产卵。繁殖的水温为18一30 ℃ ,最适水温为22一28 ℃。
雌鳅性成熟较雄鳅迟,体长5厘米时,雌鳅体内有一对卵巢,体长8厘米时,2个卵巢愈合在一起,成为1个卵巢,并由前端向后端延伸,这时整个卵巢发育开始成熟。 雌鳅怀卵量因个体大小不同而有很大差异。
最小性成熟个体体长8厘米,怀卵量约2000粒左右,10厘米的怀卵量为7000一10000粒,体长12厘米的怀卵量12000一14000粒,体长15厘米的怀卵量为15000一18000粒,体长20 厘米怀卵量为 24000粒左右。怀卵量最多的可以超过 6.5 万粒。
卵圆形,卵径0.8一1.0毫米左右,吸水后膨胀到1.3一1.5 毫米,卵黄色,为半黏性,黏附力不强。由于卵在卵巢内成熟度不一致,每次排卵量约为怀卵数的50%一60%。
雄鳅最小性成熟个体体长在6厘米以上,性成熟较雌鳅早,雄鳅精巢一对,位于腹腔两侧,呈带状且不对称,右侧的精巢比左侧的长而狭窄,重量也轻一些,当雄鳅体长为9一11厘米时,精巢内的 *** 约有亿个。泥鳅产卵喜在雨后晴天的早晨,产卵前,雌鳅在前面游动.数尾雄鳅在其后紧追不舍, *** 时,雌雄鳅多活动在水表面和鱼巢周围,当 *** 达到 *** 时,雌雄鳅的头部和躯体互相摩擦并相继游出水面。
雄鳅追逐纠缠雌鳅,并卷曲于雌鳅腹部,以 *** 雌鳅产卵,同时雄鳅也排出 *** ,进行体外受精,这种动作因个体大小不同而次数也不相等,个体大的可在10次以上,受精卵先黏附在水草或其他附着物上,随着水的波动,极易从附着物上脱落沉到水底。 泥鳅 拉丁学名:Oriental weatherfish 别称:鱼鳅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亚门:脊椎动物 科:鳅科 亚科:花鳅亚科 属:泥鳅属 分布区域:天然淡水水域中均有分布 简介: 泥鳅,体形细长,前段略呈圆筒形。
后部侧扁,腹部圆,头小。口小、下位,马蹄形。
眼小,无眼下刺。须5条。
鳞极其细小,圆形,埋于皮下。体背部及两侧灰黑色,全体有许多小的黑斑点,头部和各鳍上亦有许多黑色斑点,背鳍和尾鳍膜上的斑点排列成行,尾柄基部有一明显的黑斑。
其他各鳍灰白色。 泥鳅广泛分布于亚洲沿岸的中国、日本、朝鲜、俄罗斯及印度等地。
可入药。 药用: 性味:味甘,性平,无毒。
功效主治:暖中益气、醒酒,解除消渴症。同米粉一起煮食,可调补中焦脾胃治疗痔疮。
附方: 治疗异物鲠喉:用线捆住活泥鳅的头,将它的尾巴朝里,先放入喉中,然后将泥鳅拉出来即可。
请教如何养泥鳅
泥鳅 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 属鲤形目,鳅科,花鳅亚科,泥鳅属。
英文名:Oriental weatherfish 。 体细长,前端稍圆,后端侧扁。
吻突出,眼小;口小,下位,呈马蹄形。唇软而发达,具有细皱纹和小突起。
头部无细鳞;体鳞极细小,;体表粘液丰富。背鳍无硬刺,起点在腹鳍起点上方稍前;尾鳍圆形,尾柄上、下方有窄扁的皮褶棱起。
体灰黑,并杂有许多黑色小斑点,体色常因生活环境不同而有所差异。 泥鳅喜欢栖息于静水的底层,常出没于湖泊、池塘、沟渠和水田底部富有植物碎屑的淤泥表层,对环境适应力强。
泥鳅不仅能用鳃和皮肤呼吸,还具有特殊的肠呼吸功能;当天气闷热或池底淤泥、腐植质等物质腐烂,引起严重缺氧时,泥鳅也能跃出水面,或垂直上升到水面,用口直接吞入空气,而由肠壁辅助呼吸,当它转头缓缓下潜时,废气则由 *** 排出。每逢此时,整个水体中的泥鳅都上升至水面吸气,此起彼伏,故西欧人对它有“气候鱼”之称。
冬季寒冷,水体干涸,泥鳅便钻入泥土中,依靠少量水分使皮肤不致干燥,并全靠肠呼吸维持生命。待翌年水涨,又出外活动。
由于泥鳅忍耐低溶氧的能力远远高于一般鱼类,故离水后存活时间较长。在干燥的桶里,全长4-5厘米的泥鳅幼鱼能存活1小时,而全长12厘米的成鱼可存活6小时,并且将它们放回水中仍能活动正常。
泥鳅多在晚上出来捕食浮游生物、水生昆虫、甲壳动物、水生高等植物碎屑以及藻类等,有时亦摄取水底腐植质或泥渣。泥鳅2冬龄即发育成熟,每年4月开始繁殖(水温18℃),产卵在水深不足30厘米的浅水草丛中,产出的卵粒粘附在水草或被水淹没的旱草上面。
孵出的仔鱼,常分散生活,并不结成群体。 除西部高原地区外,我国自南到北各处都有此鱼生长。
泥鳅个体虽小,但其分布甚广,任何水域中都有,一年四季均可捕捞。其生命力强,资源丰富,还是一种营养丰富的小水产品。
泥鳅肉质细嫩鲜美,每百克可食部分的蛋白质含量高达18.4-22.6克,比一般鱼类高;还含有脂肪2.8-2.9克,热量100-117千卡,钙51-459毫克,磷154-243毫克,铁2.7-3.0毫克,以及维生素B1、B2和烟酸。多食泥鳅有治疗疾病之作用。
泥鳅性味甘、平。《医学入门》中称它能“补中、止泄”。
《本草纲目》中记载鳅鱼有暖中益气之功效;对解渴醒酒、利小便、壮阳、收痔都有一定药效。它对肝炎、小儿盗汗、痔疮下坠、皮肤瘙痒、跌打损伤、手指疔疮、阳萎、腹水、乳痈等症均有良好的疗效。
其常见的药用食法主要有三种: 1、取适量泥鳅放在清水中,滴入几滴植物油,每天除去污水,换入清水,待它排去肠内泥水污物后洗净入锅,文火烘干,研末备用。服时每次取5克,温开水送下,一月三次。
此法对急慢性肝炎都有疗效;还可治黄疸、保肝、促使肿胀的肝脾回缩。 2、用活泥鳅适量,按上法处理后,与等量的鲜活虾煮汤食用,可以治疗肾虚引起的阳萎。
3、每次取活泥鳅200克,用花生油煎至透黄,加入适量的水和盐,煮熟后食用,具有补脾、壮肾和健胃之功效。 泥鳅的粘液内服可治小便不通、热淋;外用能治白癣与漆疮(因漆中毒而生的皮肤病)。
【别名】鱼鳅 【来源】鳅科动物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 (Cantor)的活体及粘液。四季可捕捉,洗净即可。
【性味归经】甘,平。 【功能主治】补中益气,利尿除湿。
用于急、慢性传染性肝炎,水肿,皮肤瘙痒,痔疮下坠。 【用法用量】 2~3钱,每日3次,研粉服;或1~2两炖汤服。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养殖技术】 泥鳅(Misgurnusanguillicaudatusontor)属鲤形目,鳅科。泥鳅被誉为“水中人参”,其味道鲜美,肉质细嫩,营养丰富,“泥鳅钻豆腐”是闻名中外的传统名菜。
在医药上也具有较高价值,是我国外贸出口的重要水产品这一。泥鳅因其适应性强、疾病少、成活率高,且繁殖力强、运输方便、饵料易得,已成为重要的水产养殖品种。
现就泥鳅的苗种培育、池塘养殖、稻田养殖、病害防治以及捕捞、运输等技术要点作一简单的介绍。 1苗种培育 1.1池塘条件 苗种培育以土池为好,面积以30~100?为宜,池深40~60cm,池中开挖鱼溜,以利其栖息和避暑防寒,池埂池底夯实,进、排水口设拦鱼网,池底铺垫15~20cm淤泥层,池中投放浮萍,覆盖面积约占总面积的1/4。
1.2清塘培水 鳅苗下池前10d,用生石灰20~30kg/100?带水清塘消毒。消毒后施300~400kg/667?腐熟的人畜粪作基肥培水,池水加至30cm。
待水色变绿,透明度15~20cm后,即可投放鳅苗。 1.3苗种放养 鳅苗出膜第2天便开口进食,饲养3~5d,体长7mm左右,卵黄囊消失,营外源性营养,能自由平泳,此时可下池进入苗种培育阶段。
鳅苗的放养密度以800~1000尾/?为宜,有微流水条件的可适当增加。注意,同一池中要放养同批孵化规格一致的鳅苗,以确保苗种均衡生长和提高成活率。
1.4饲养管理 刚下池的鳅苗,对饲料有较强的选择性,因而需培育轮虫、小型浮游植物等适口饵料,用50目标准筛过滤后,沿池边投喂,并适当投喂熟蛋黄、鱼粉、奶粉、豆饼等精饲料。鳅苗体长达到1cm时,已可摄食水中昆虫、昆虫幼体和有机物碎屑等食物,可用煮熟。
泥鳅怎么养
1、场地:养殖泥鳅时,需要向池塘里喷洒生石灰进行消毒。2、投种:先往池塘里施加腐熟的有机肥,再将泥鳅苗放入池塘中。3、饲喂:喂养泥鳅时,需要给其提供豆饼、酒糟、麦麸等饲料。4、巡查:每天巡查一次池塘,及时捞出染病的泥鳅。
泥鳅的养殖方法
1、建设场地
想要养殖泥鳅,就要在场地的建设上开始准备。场地一般是选择泥底的鱼池,如果是水泥地则需要铺上15-20厘米的泥土为底,面积一般在1亩左右即可,在进行投放之前要对池底泼洒生石灰等进行彻底的消毒处理。
2、投放鱼苗
投放鱼苗之前,先要在鱼池中倒入一些肥料,让肥料融化在水体中之后等到水体呈现出清亮爽嫩的黄绿色即可种植一些水草和投放大量浮游生物,以作为鱼苗的食物所用,每一亩面积的鱼池投放大约5-10万尾左右的鱼苗是最合适的。
3、配制饵料
泥鳅的食性比较杂,只要是没有腐败变质、能够啃咬动的生物质大多都能够作为饲料喂食泥鳅,但想要它长得好的话还是要以各种富含营养和蛋白质的豆粕、米糠、麦麸、酒糟等为主,搭配上鲜活的蚯蚓、蝇蛆等动物性饲料。
4、定期巡查
养殖泥鳅的鱼池要定期进行巡查,做好换水和防病防逃等工作,水色要做到清亮黄绿,能见度30厘米左右为宜,及时进行换水注水的处理,每天打扫一次饵料台,捞出食物的碎屑和杂物防止污染水体,修补鱼池上的漏洞防止泥鳅逃跑。
泥鳅的养殖方法
1.池塘建设
在养殖泥鳅的池塘周围,需要高出水面40厘米,坡度60℃~70℃,深度80~100厘米,水深30~50厘米。池塘周围要用网、塑料板或瓷板做围墙,防止蛇、老鼠等敌人进入养殖区。此外,进水口和出水口用120目网布包裹,防止泥鳅逃跑、敌害生物、野生鱼卵、鱼苗进入池塘。
2.放养前的准备
放养泥鳅前,清理池塘很有必要。水深达到10cm后,就要用生石灰做成泥浆,然后洒水,对整个池塘进行消毒。放养前三天施底肥。
3.播种。
泥鳅苗上塘时间为每年5月,种植密度为1500-2000只/m2。鱼苗投产过程中,要注意放养前的试水,检查水体毒性是否消除。
4.饲养管理
泥鳅苗体长小于2cm时,可根据水情适当追肥。追肥可以用发酵的猪、牛、鸡、人粪等农家肥,每天早晚各撒一次。泥鳅长到2cm时,加深水位至50cm,施肥水质,每天早晚各喂一次。泥鳅的养殖水质非常重要。除了一周换一两次水,还需要经常施肥,保持水的黄绿色。
如何饲养泥鳅
泥鳅肉味鲜美,营养丰富,蛋白质含量高;还含有脂肪、核黄素、磷、铁等营养成份;在医药上,对面疔、腮腺炎等均有一定的疗效,也是外贸出口的主要水产品之一。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 饲养 泥鳅的 方法 ,一起来看看。
饲养泥鳅的方法
1、专池养鳅:一般为专门从事泥鳅养殖的生产者所采用的养殖方式。池塘以泥底为好,如果是水泥池,则应辅泥土15~20厘米深。池塘面积不宜太大,以一亩左右为宜,每亩可放3~4厘米长的鳅苗5~10万尾。在放苗前应铺施底肥,以有机肥为主,培育大量的浮游动物作为泥鳅的饵料。放苗以后,逐步加强饲料投喂,并追施有机肥料,投喂的饵料主要种类有米糠、豆饼、麸皮、豆渣、蚕蛹粉、蚯蚓及食品加工废弃物等。肥料有人畜禽粪、农作物禾秆堆肥等。如水温高于30℃或低于10℃时,投饵量应减少。一般饲养8~10个月可以捕获,高产的每亩可达250~400千克。每尾体长15厘米左右,体重10~15克达到商品规格。
2、家庭养鳅:即利用房前屋后或菜园坑摇和蓄水池进行泥鳅饲养。一般可按每亩投入长3~4厘米的鳅苗4000~5000尾放养,也可与黄鳝、鲤鱼放在一起混养。平时注意投饲和施肥,如剩饭菜、畜禽粪、菜叶等,饲料要植物性与动物性配合使用。同时控制好水质,当发现泥鳅窜出水面“吞气”时,表明水体中缺氧,应停止施肥,并更换新水。泥鳅个体长到15~20厘米时即可捕获上市。经8~10个月的饲养,亩产可达100千克以上。
捕捞方法
由于泥鳅个体小,具有钻泥的特性,所以捕捉有一定难度。根据泥鳅的其他特点,可采用以下几种捕捞方法:
冲水捕捞:即在靠近进水口的地方,铺上密眼渔网,再从进水口放水,由于泥鳅有逆水逃逸的习惯,从而聚集到进水口处,然后适时将先铺设的网具提起,使泥鳅被捕获。
食饵诱捕:把带有香味的米糠或其他适口的饵料置于网具内,待泥鳅诱刁觅食时,将网具适时提起而捕获。也可以将诱饵装入鱼蒌或麻袋,放入水底,能使大量泥鳅进入蒌、袋之中,往往于傍晚放入,第二天清晨取出,能捕获一定数量的泥鳅。
干池捕捉:当秋后水温降低到15℃以下,泥鳅便逐渐钻入池塘底泥之中。可采取排干池水捕捉。一般先将塘水抽干,后把池底泥挖若干小沟,泥鳅会集中到排水沟内而进行人工捕捉,或将含鳅淤泥挖入铁筛,用水冲去泥土而捕获。
病害防治
泥鳅养殖过程中,要注意做好病害防治工作,常见的病害有赤鳍病、水霉病、气泡病、曲骨病、车轮虫病、舌杯虫病、农药中毒及 其它 生物敌害等。主要防治方法如下:
1、微生物引起的疾病防治赤鳍病:此病对泥鳅危害大、发病率高,由杆菌引起。症状为,先是鱼鳍或体表部分表皮剥落,呈灰白色,肌肉开始腐烂,肛门部位发红,继而在这些部位出现血斑,并逐渐变为深红色,严重时出现鳍条脱落,不摄食,直至死亡。主要流行于夏季。防治方法:应避免鱼体受伤,苗种放养前应用4%的食盐水浴洗消毒;发病时,可在饲料中拌入氯霉素投喂。
水霉病:鳅卵防治用每立方米水放食盐400克加小苏打400克的溶液洗浴1小时。病鳅可用3%的食盐溶液浸洗5~10分钟。
打印病:病灶一般呈椭圆形,圆形,浮肿有红斑。患处主要在尾柄基部。流行于7 8月份。可用1克/立方米的漂白粉或2~4克/立方米的五倍子进行全池泼洒。
2、寄生虫引起的病害防治车轮虫病:寄生于鳃部和体表。患病后摄食量减少,离群独游,严重时虫体密布,如不及时治疗,会引起死亡,流行于5~8月份。预防 措施 是用生石灰清塘;防治方法为按池水每立方米用晶体敌百虫0.7克全池泼洒。
舌杯虫病:寄生于泥鳅的皮肤或鳃上,平时摄取周围水中的食物作营养,对泥鳅没有多大影响。但若大量寄生在鳅苗上,会造成呼吸困难,严重时导致鳅苗死亡。一年四季都可发病,以5~8月份较为普遍。预防主要是在鳅种放养前用8克/立方米水硫酸铜溶液浸洗15~20分钟,发病后治疗则用0.7克/立方米水硫酸铜和硫酸亚铁(5:2)合剂全池泼洒。
泥鳅的品种
1.真泥鳅一般称泥鳅。体为长圆柱形,尾部侧扁,口下位,呈马蹄形。口须5对,上颌3对,较大,下颌2对,一大一小。尾鳍圆形,鳞片细小,埋于皮下。体背及背侧灰黑色,并有黑色小斑点。体侧下半部白色或浅黄色,尾柄基部上方有一黑色大斑。体表粘液较多,头部尖,吻部向前突出,眼和口较小。
2.大鳞副泥鳅。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及其附属水体。体形酷似泥鳅。须5对。眼被皮膜覆盖。无眼下刺。鳞片大,埋于皮下。尾柄处皮褶棱发达,与尾鳍相连。尾柄长与高约相等。尾鳍圆形。肛门近臀鳍起点。
3.中华沙鳅。分布于长江中、上游。又称钢鳅。吻长而尖。须3对。颐下具1对钮状突起。眼下刺分叉,末端超过眼后缘。颊部无鳞。肛门靠近臀鳍起点。尾柄较低。栖居于砂石底河段的缓水区,常在底层活动。
4.大斑花鳅。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及其附属水体。须4对。眼下刺分叉。侧线不完全。背鳍起点距吻端较距尾鳍基近。尾柄较长,尾鳍后缘平截或稍圆。体侧沿纵轴有6~9个较大的略呈方形的斑块,尾鳍基有一黑斑。生活在江河、湖泊的浅水区。个体小,数量少。
5.中华花鳅。分布于长江以南各江河。须4对,眼下刺分叉。侧线不完全。背鳍起点距吻端与至尾鳍基距离相等。尾柄较短,尾鳍稍圆或平截。体侧沿纵轴有10~15个斑块,尾鳍基上侧有一黑斑。生活于江河水流缓慢处。
6.长薄鳅。分布于长江上、中游,从湖北、湖南到四川西部。长薄鳅是薄鳅类中个体最大的一种,一般个体重1.0~1.5千克,最大个体可达3千克左右。近年来因江河鱼类资源量总体下降,数量明显减少。
7.北方须鳅。分布于蒙古及我国内蒙古、黑龙江、辽宁、吉林等地。体细长。须较短。尾柄皮褶棱不发达。腹鳍基部起点与背鳍第2~4根分枝鳍条基部相对。常栖息于河沟、湖泊及沼泽砂质泥底的静水或缓流水体,适应性较强。数量较多,肉质细嫩,有一定的经济价值。
如何饲养泥鳅相关 文章 :
1. 最正确的泥鳅饲养方法
2. 泥鳅怎么饲养
3. 泥鳅饲养方法
4. 泥鳅怎么养殖 泥鳅的养殖条件
5. 如何养殖泥鳅
泥鳅饲养方法
泥鳅滑溜溜的身体,圆头圆脑的外型很可爱。泥鳅常常是我们餐桌上的美食,很多人都知道泥鳅可以吃,但不知道泥鳅也可以作为观赏的动物。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泥鳅饲养方法,一起来看看。
泥鳅饲养方法
池塘养殖
池塘养鳅,一般选用水泥池或三合土池,池深70-100厘米,水深50-60厘米,池底铺15-20厘米厚的肥泥,池的面积可大可小,以2-3亩为好。池塘应排灌方便,进出水口均用铁丝网防逃。放养前应进行清塘消毒,其方法和用量与鱼苗池相同。如无生石灰,也可用漂白 粉消毒,每亩用量4-5千克。有条件的话,可在池中央和排水口附近设置集鱼坑,便于日后捕捞。泥鳅苗入池前,也应施肥以促使水中浮游生物大量繁殖。待施肥后2-5天,鳅种即可下塘。每亩放养30-50公斤,有丰富水源条件的可增加放养量。要根据池塘水质情况,经常投施一些有机和无机肥料,以培肥水质。另外,每日还要投喂一定数量的人工饵料。投喂的饵料种类有鱼粉、猪血粉、蚕蛹粉、米糠、麦麸、菜饼等。投喂量可根据不同季节而不同。5-6月为鳅体重的4%一5%;7-8月为8%一10%;9-10月为5%一6%。池塘内要搭设饵料台,饵料要投到食台上,每池可根据大小设3-4个饵料台。投饵前应检查吃食情况,如发现未吃完,应减少其投量。一般以投饵后2-4小时吃完为度,还要每隔3-5天清洗一次饵料台,以防疾病发生。池塘要经常注入新水,以保持良好的水质环境。池水宜保持中性或弱酸性(pH值为6.5-7.2),并每隔一定时间(15-30天)用1-2ppm的漂白 粉消毒一下,以达到灭菌防病目的。
1,鳅种放养
每亩投放规格整齐、体表光滑、无病无畸形、300尾/公斤的泥鳅苗种280~300公斤,放养前用3%~4%的食盐水,在水温10~15℃时,浸泡消毒15~25分钟。
2,水质管理
池水水色以黄绿色为宜,透明度20~25厘米,酸碱度为中性或弱酸性,溶解氧2毫克/升以上,并适时用微生物制剂改良水体。
3,饲料投喂
要求配合饲料蛋白质含量在30%左右,粒径2.3毫米以内,水温15℃时,投喂量为在池泥鳅总体重的2%,水温20~28℃时,投喂量为在池泥鳅总体重的3%~4%。每天投喂3次,投喂饲料时遵循“四定”投喂原则。
4,日常管理
每天早、中、晚3次巡塘检查,观察水质变化以及泥鳅的摄食、活动情况,并做好防逃工作。
5,疾病预防
每公斤饲料添加抗生素2克、三黄粉5克、维生素C 2克,拌匀投喂,每月1次,每次连喂5天,并定期使用微生物制剂改良水质。预防泥鳅气泡病时,做好对池中各种气体饱和度的检测,保证饲料供应充足,减少泥鳅吞食气泡的机会。若泥鳅已经发生了气泡病,可用5毫克/升的食盐水全池泼洒,并排出一部分老水,添加新水。另外,每立方米水体用0.7克硫酸铜硫酸亚铁合剂(5:2)溶水全池泼洒防治车轮虫病和舌杯虫病。
泥鳅饲养要点
1.泥鳅属温水性鱼类,生活在15—30℃范围内,饲养在最适24—27℃的水温范围。
2.雌雄泥鳅的鉴别方法,可观其外表:雄的头尖,胸鳍窄长,身体与尾端一样粗细,尾尖上翘鳍条基部有一骨质薄片;雌的头呈椭圆平型。雌鳅的产卵力极强,一条雌鳅初夏至初秋能产4000粒以上的卵,一般年产2—3次,产卵万粒以上。
3.由于泥鳅属杂食性鱼类,所以无论米糠,或者麦、蝇蛆都可以作饵料投喂,一般日投三次即可。投喂量一般据采食情况自行确定。
4.泥鳅的饲喂过程中,可以适当地补施些有机肥,但在施肥时,一定不能过多过频,并且要勤换池水,一般10—15天换水一次。
5.要捕获泥鳅,首先要把池水放干,采取捕大留小的办法,以确保池内有一定数量的鳅苗,利于继养和高产。
6. 随着鳅种的生长,逐渐加深水位到应有的深度,平时浅一些,炎热高温时可加深一些,并经常注入新水,保持良好的水环境。
7. 秋末冬初,水温降至10℃~15℃,泥鳅摄食量降低,即可进行捕捞。
泥鳅怎养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希望您能够从我们的资源中获得有用的信息和知识,并在您的 {输入关键词务中获得成功。如果您需要更多的{输入关键词帮助或支持,或者有任何问题或建议,请随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并尽最大努力为您提供最新、最全面的 {输入关键词资源和支持。祝您在{输入关键词事业上取得长足进展!